年底了,最近在回顾过去一年的经历,看了不少关于讲述中国经济走向的文章资料,也在为明年做好准备。所以,今天给大家唠嗑一下中国经济的最新变化,以及会对我们这些普通人产生什么影响(最主要还是关乎钱)。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,想要获得财富增长,就更应该关注中国经济的变化,抓住其中的发展机会。就好比2021年,正常来说,今年的主题应该是复苏,但是你往回一看,其实很多行业都被政策硬生生扭转了,原本火热的房产、教育、互联网行业彻底熄火了。所以,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,判断趋势的能力是变得越来越重要。当前中国经济最明显的变化是,房子的意义变了。相信大家都感受到。中国楼市被监管的重锤打得找不着北,调控力度一再加码,限购、限售、限贷等一列政策将会延续,并且一再提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”,房子对财富增值的重要性慢慢在下降。从最近的房价走势来看,国内房价降温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。9月份的全国房价,无论是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,二手房价格下跌。到了10月份,房价继续加速降温,二手房跌幅进一步扩大,新建商品房也停止上涨,其中一线保持水平状态,二三线下降。就拿深圳楼市来说,2020年涨幅接近40%,但今年彻底凉凉,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勉强维持正增长1.7%。可以说,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时代已经过去,保障房叠加房地产税的组合拳,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全新的时代。
其实,就算不考虑房价调控的因素,房价上涨的动力也已经到了减弱的时期。更深层次的逻辑是以人口增长放缓。而这背后的政策逻辑,其实更直接,就是要坚定房地产去金融化,调整经济结构,长期来看,就是要让房地产回归民生属性。至于说为什么不敢让房价跌,那是因为“货币大量沉淀在那里”,一旦房价跌了,巨量的货币就会涌现其他商品市场,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通货膨胀。所以你说大跌,那是不可能的事。刚需,该上车的还是要上车啊。除了房地产市场的巨变,还有一件事非常值得大家注意!明年开始,国内理财市场“保本时代”将结束,除了存款业务外,所有的理财产品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。这是对我们普通人财富影响最大的变化之一,银行理财稳赚不赔的时代将成为过去。所以,大家也要开始考虑给手里多余的钱找个好去处了。今年股市,让合小宝最深刻的莫过于,在过去,被认定是优质资产的中概股,在一年时间里,十万亿没了,惨变“中丐股”。以前资本市场青睐的教育股,因为双减政策,几乎全跌没了;阿里,因为反垄断,跌去了一半;滴滴,因为数据安全问题,直接退市了。中概股涉及到的行业监管政策变动,其背后的逻辑是共同富裕下的一场平权运动,教育培训机构、互联网巨头们,本质来讲,都是中间商赚差价,钱都流到了中间商的口袋里,中间商太膨胀,最终挤压了两头的供给端和需求端,抬高了全社会的运行成本。所以,要降低教育成本,降低互联网给实体经济造成的成本。总的来说,过去被认为是优质的资产,在2021年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政策风险事件,如果退出不及时,死扛下去,都会被狠狠教训一次。1、重磅会议传递重要信号,2022年比2021年机会多;2、从区域到产业,下一个房地产级别的投资机会已经可以看到。我们要清晰认知一点,“明年最大的风险,就是经济增长”。这话是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说的,可不是合小宝说的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明年经济工作要“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,就是稳住大盘,稳住经济增速和保住就业。从投资来说,当下最大的红利其实就是看国家策略、官方文件。过去的三角循环是房地产——金融——地方政府基建投资,核心资产是以区域、基建、房地产为核心,如今开始转向以产业、行业为核心,未来的三角循环是:然而科技的面很广,合小宝认为,新能源链或许能成为主力。具体包括减污、降碳、新能源、新技术、新产业集群,城市地下管网的排查和改造。除了看官方,还有一个风向标值得留意——市场上的各路聪明钱已经悄悄转向了。由此,我们可以判断出余下几个投资机会。我们把各类资本分为民间大资本、国家资金以及境外资金,民间大资本更注重短期财务回报。国家资金是”长钱“,要完成战略产业部署,所以会更有耐心,更倾向于干价值投资的事情。而境外资金被誉为”最聪明的钱“,预判性和嗅觉一直都是最强的,也是比较有耐心的资本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,这些资金就已经在发出重要信号:资金在加速流入硬科技制造业领域,第二产业科技升级的融资活跃度明显提高了很多。1、民资:代表着旧钱意志的高瓴资本也在进军半导体等前沿科技领域,并表示看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、前沿科技、新能源和智能驾驶、新终端四大赛道;代表着互联网新贵们的创投资本,也开始向产业互联网布局。2、国资:国字号的资本,越来越强大,今年在一级市场前100件融资事件中,国家队参与度从十年前不足10%,上涨到今年的接近30%。3、外资:在今年8月,北上资金的第一大重仓行业首次出现变化,新能源行业取代了食品饮料。还有全球第一大资管贝莱德,五大重仓行业也都有新能源、科技创新。从上述三路聪明钱动态的变动,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投资思路已经在发生改变了。过去是追求短期回报的金融资本,想要挣快钱,现在也在安安分分流入到产业中。以前地方政府成立城投公司,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,建设产业园等这些基础设施,开发房地产,来拉动经济增长。现在他们却转向了产业升级的方向。外资以前在中国是寻求最大的确定性,那就是有最大的消费市场,所以他们喜欢抱团消费板块。而现在转变为重仓新能源,投资逻辑更倾向于注重技术端了,虽然新能源目前也是中国最大的确定性,但还有一个变化,就是放在全球,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是有比较优势的,外资最喜欢买的是电动车产业链中游的锂电池,这一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对发达国家弯道超车的赛道。这些投资思路的转变,归根结底,是一个底层逻辑的改变,也就是杨伟民说的未来的三角循环是科技——产业——金融。科技创新已经是关系到生存的问题,其发展不再是按照过去全球化专业分工的思路,而是反比较优势规律,拼命砸钱都要砸出自主创新。新能源技术被高层视为中国的“杀手锏”技术,提高到“反制与威慑外方”的战略地位。还要意识到,能源革命背后,剑指石油美元。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,意味着中国告别了民资财团化的发展思路,不再单纯靠大财团、大企业来实现竞争力,而是要学德国培养出一批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,同时也防止大企业在经济中无孔不入、最终迈向日韩财团化的方向。从个人财富管理来看,我们必然要告别闭眼买的投资逻辑。当投资方向转变,从产业角度来投资中国时,我们就要去寻找最核心的产业和企业,股票和基金就会成为下一个关注的焦点。但资金毕竟有限,不可能把所有股票都抬上去,一旦配置不好,就享受不到牛市的红利。一是中国成为全球GDP第一的大国是大概率事件,这是国运的红利;二是核心资产转移的红利,从房地产转向实体经济、高科技。好了,以上就是合小宝想要说的内容,具体更深层次的东西还需各位自己去领悟。